他们还执法了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两场重要比赛:伊拉克VS泰国和泰国VS沙特阿拉伯。
足球腐败案发生后,中国裁判界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了国际足球组织的信任。 今年,将确认更多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裁判员在亚足联主办的各项重大赛事中执法。
除了王迪已经执法的亚冠附加赛外,傅明还将执法两场亚冠正赛,即2月27日乌兹别克斯坦洛克莫德夫主场对阵阿联酋阿尔阿赫利的比赛。 3月14日,卡塔尔雷扬队主场迎战伊朗博斯波利斯队。
马宁将在同一天执法伊朗埃斯特加拉尔与卡塔尔莱赫维亚的比赛。 与去年同期相比,在中国足协注册并派任亚冠联赛裁判的裁判人数增加了一倍。
来自上海的体育老师王迪也被确认有资格执行12强赛后半程比赛。 至此,马宁、傅明、王迪等三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裁判获得了执法12强赛的资格。 从规模上看,亚足联重用中国裁判的程度也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马宁荣获中超联赛“最佳裁判”荣誉。
中国裁判尝到年轻化的好处
今年年初国际足联确认的各会员协会注册的国际裁判名单中,中国足协注册的国际裁判名单中出现了两名“新人”亚冠中的中超裁判,分别是来自武汉的顾春翰和来自北京的关兴。 他们“获得”的职位是王哲和黑小虎两位“70后”。
除了去年接替“金哨”谭海的艾坤外,目前,除1979年出生的马宁外,其他六名国际裁判均是“80后”。
在中国足协注册的9名国际助理裁判中,只有3名是70年代出生的。 其中,1987年出生、刚刚晋升国际助理裁判的张成,几年前曾在中国足协裁判室实习。
从年龄结构来看,本土国际裁判整体趋于年轻化。 用裁判界专家的话来说,“既然欧洲先进联赛聘用了大量年轻裁判,而年轻裁判更有活力、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中国足协为什么不加大力度呢?”培养年轻裁判?”
马宁、付明、王迪三位年轻裁判之所以能够纳入亚足联精英裁判培养类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足协对本土裁判尤其是年轻本土裁判的日益重视。
王迪在中超执法。
去年以来,中国足协裁判办公室有意识地将外籍裁判“驱逐”出国内职业联赛的执法舞台。
马宁和傅明上赛季能够分别夺得中超联赛的“金哨”和“银哨”称号,也得益于他们在国内职业赛场和国际执法舞台上的磨练。
例如,马宁以19场比赛的记录,成为上赛季中超联赛执法场次最多的裁判之一。 去年,他执法了3场世预赛40强赛、3场亚冠比赛和1场12强赛。
傅明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小张雷、艾鲲等裁判,上赛季也执法了中超、中甲的15场以上关键比赛。
裁判办公室打破了此前僵化的“均衡”裁判分配方式,将越来越多重要的比赛交给了这些有潜质的年轻裁判。 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年轻哨子、无知哨子”,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执法表现还是不错的。
中超年轻裁判偶尔会出现“年轻哨子、无知哨子”。
本土明星裁判提升国际影响力
下周至本月22日,中国足协裁判办公室将在深圳、广州举办中超、中甲新赛季裁判培训。
据了解,新赛季中超、中甲的裁判总数与去年大致持平。 其中,中超联赛的主裁判和助理裁判人数约为30人,中甲联赛的裁判人数也相同。 量变主要集中在二级裁判身上。
据了解,上赛季共有59人获得执行中乙联赛资格,今年中国足协计划将这一数字扩大到80人。
具体原因是,一方面,今年是全运会年,国内各项赛事对裁判员的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受中超、中甲以及国内赛事本土裁判快速提升的鼓舞,中国足协计划进一步夯实裁判队伍培养基础。
随着中乙联赛的扩容,越来越多的年轻裁判员将涌入国内职业赛场,其中最优秀的裁判员也将适时加入到更高级别赛事的执法舞台。
裁判后备人才链的打造,无疑有助于提高中国裁判的公信力。
不过,中国足协在完善裁判工作时,也需要谨防“走老路”。
比如去年,中国足协没能顶住俱乐部的“压力”,在足协杯决赛第二轮比赛中任命了一批新加坡裁判。
由于时间仓促,中国足协邀请的外籍裁判并非来自足球先进国家或地区亚冠中的中超裁判,因此他们的执法能力很难说比本土裁判更好。 但他们来华执法亚冠中的中超裁判,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当地裁判的积极性。 某种意义上,或许也让足协在整个赛季探索裁判工作的努力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