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场哨声即将响起,比分是3-3。 最后时刻,中国队获得点球。 队长李惠堂主罚,迈出三步,左脚射门,皮球一举入网。
中国队击败日本队,获得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 这是中国队第九次获此殊荣。 那是1934年,中国足球在亚洲无人能敌。 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广泛发展和在亚洲的辉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球”。
现代足球来到蹴鞠的故乡
足球的故乡是中国。 “蹴鞠相传为黄帝所创,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 这在公元前3世纪末我国《蹴鞠新书》中就有记载。
英国人于 1860 年代开始在其殖民地香港踢足球。 那时的足球与古代的蹴鞠运动有很大不同。 足球有比赛规则,充满对抗和竞争,完全符合西方体育价值观。 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足球比赛规则,足球成为一项真正的现代运动。
香港快乐村的两所官立小学也在1880年代开始了“足球”运动,“育才小学”和“王东宁小学”。 这两所小学毗邻英国足球场。 孩子们经常看到英国人在球场上踢足球,滚动的球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开始模仿英国风格踢足球香港足球中超,但脚下的球大多被网球或橡皮球所取代。 就像后来的足球之王贝利,小时候,他们没有人指导,也没有标准化的场地和设备。 放学了,他们自动地聚集在一起香港足球中超,找了一块空地玩“野球”。 球门是用衣服、书包和砖块搭建起来的。 这就是中国人在香港踢足球的开始。
这两所小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升读香港三所学校:皇仁书院、圣若瑟书院和拔萃书院。 这三所学校的足球运动起步较早。
几乎与此同时,从1890年代到20世纪初,足球进入了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教会学校,包括上海、广州、天津、北京、南京等。 在华北地区,通州协和书院早在1900年就有足球活动,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足球的传播也从学校扩大到社会。
足球俱乐部的崛起和著名球员的出现
足球传入我国初期,很多比赛和活动还只是外国人的领域。 1887年,香港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银牌比赛。 五年后,上海也开始举办“斯科托”杯足球赛。 不过,大部分比赛都是驻华外国人球队进行,很少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起初,中国人踢足球没有设备齐全的场地,规则也很不一致。 有些人对规则的理解是,除了守门员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用手触球。 当时,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头上扎着辫子、脚上穿着布鞋的人正在争夺一个圆球。 能把球踢得远、踢得高、运球好的人,就会赢得观众的掌声。 。
1908年,即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成立45年后,英国足球协会、香港和上海成立了足球协会。 同年,华南足球俱乐部在香港成立,是第一个接触西方足球的国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足球组织。 华南足球队也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支拥有场地设施、实力最强的足球队。 曾获得香港比赛冠军、技术全面的莫青被吸引加入,成为主力选手。 皇太后学院毕业生唐福祥也同时进入南华队。
1922年,李惠堂成为华南足球俱乐部的主力中锋,当时他只有17岁。 四年后,李慧堂来到上海,组建并发起了上海乐华足球队。 乐华队聚集了众多精兵强将,名噪一时。 他们在中国体育协会主办的1926-1927年中国足球锦标赛中获得A组冠军。 同年,乐华队参加西联足球俱乐部比赛,以4:1击败欧洲Raks队。 拉斯克队是一支当时在上海无可比拟的西方强队,但在这支刚刚成立的上海队中,中国队却在他们面前惨败,不得不接受失败。
在北方的天津,1930年代初期,华北“足球王”孙思敬效力于华北足球强队天津北宁足球队,并担任队长。 中国体育先驱、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认识到足球的重要性。 他把足球提升到“强国、强种族、塑造民族品格”的高度。 在他的倡议下,南开大学与中甲球队、北宁足球队联合组建了天津中国足球队,天津的足球历史从此改变。
1935年冬,天津中国队参加“爱洛丁”比赛。 首场比赛,中国队对阵英国队。 面对对手猛烈的进攻,门将表现神勇,扑出多次危险进球。 下半场,队长孙思静发起多次进攻。 锋线上的孙福来、孙永泉、蒋璐先后得分。 中国队以3:0干净利落地拿下第一局。
1930年代,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对手在比赛中都不敢轻视中国队。
另一支上海俱乐部东华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31年,这支由上海当地人组成的球队成为乐华足球俱乐部解散后中国足球的又一标志性旗杆。 东华队两次夺得象征上海足球最高荣誉的“斯科托”杯。 此时的中国足球队,不仅称霸华夏大地香港足球中超,其名声也早已传遍大洋,成为亚洲的名将。 传奇的象征。
称霸亚洲,晋级奥运会
如今,“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在几代人的呼喊之后,已被疲惫地扔进了历史的回收箱。 1920、1930年代,这句口号所寄托的梦想在以李惠堂为代表的一批足球运动员的脚下变成了现实。
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于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以南华足球俱乐部主力汤富祥为首的香港球员代表中国队参加了本届运动会的足球比赛。 但由于组队仓促、配合不佳,中国队以一球之差不敌菲律宾队,屈居亚军。 此后,唐富祥率领的中国队连续三夺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 第二届至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足球队在该项目上从未失利。
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第二次随队出征的李慧堂因出色的球技被誉为“亚洲足球王”。 另一位名叫孙金顺的选手,刚出场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腿力非凡,脚趾坚硬无比。 “一脚可断千缝,不愧是铁腿!” 早年,孙晋顺代表香港南华队和英国陆军队时,起跳凌空抽射,震慑了对方门将。 他去接球,结果接住了,守门员却惊呆了,球从他手里飞了出去,进了网。 铁腿不是天生的。 孙金顺从小就通过赤脚踢沙袋来练习脚力。 他还将球浸入发动机油中以增加球的重量。
除了在远东运动会上展现亚洲霸主的威望外,南华队、乐华队等中国球队还多次访问南洋和澳大利亚。 “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华侨华人和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足球百科全书》介绍了中国队当年的海外出访。
1936年,由李慧堂、孙晋顺、孙思敬等主力组成的中国足球队赴柏林奥运会。 这是中国足球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剑。 遗憾的是,首场比赛他们0-2输给了英国队,惨遭淘汰。 “赛前为了筹集资金,打了两个多月的表演赛,体力已经消耗殆尽。英国队已经了解了中国队在南洋的表现,提前做好了准备。” 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教研室教授黄雅玲向《新世纪周刊》记者解释了中国足球队在首届奥运会上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除1948年伦敦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外,中国男足还没有能够前往奥运场馆参加奥运会足球决赛。 2008年8月,中国男足将作为东道主参加第29届奥运会足球比赛,再次实现奥运梦想。